数字赋能矿山变革 智能引领能源未来
[2025-05-09 17:02:19]公司详情:
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,寺河矿与成庄矿勇立潮头,以科技创新为引擎,以数字技术为画笔,在百米井下勾勒出智慧矿山的新图景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数据为笔 绘就智慧矿山新图景
百米井下,一组特殊的数据流正在悄然涌动。
在寺河矿,传统“人海战术”正在被数字革命改写:在线计量装置203套,分站58台,布线20万米,实现了瓦斯抽采泵站、主干支管网和抽采钻场全天候实时在线监测,这些数字勾勒出新时代智慧矿山的创新图景。
在防突抽放部系统管理队的智能指挥中心,科员赵鹏飞轻点鼠标,三维可视化界面上立即显现井下瓦斯浓度数据。“过去需要人工采集的数据,现在通过在线监测平台就能实现秒级响应。”从业多年的赵鹏飞见证了矿山的变革:AI算法实时解析抽采管网数据流,0.3秒内即可锁定异常波动区域,极大缩短了预警响应时间,让“瓦斯猛虎”始终困于数字牢笼。
当视觉识别技术遇上矿山安全,“无监控不作业”的铁律被赋予了智能内涵。
在该矿采掘工作面,智能摄像头如同永不疲倦的“数字矿工”,精确识别违规操作和安全隐患;在千米巷道,巡检机器人实现无人值守,动态监测设备异常状态;主运输系统里,智能皮带监控实时监控皮带运行情况,将机械故障扼杀在萌芽阶段。
“现在井下监控点覆盖采掘工作面、钻场、井口、主运、辅运、井下变电所、水泵房等重要地点。”该矿信息中心主任工程师张华看着监控大屏说道,“视觉识别技术正在替代传统的‘人盯人’,AI成为了24小时值守的‘安全员’。”
随着智能化矿山建设步伐的加快,“数据”和“智能”成为矿山热门词汇。寺河矿,这座现代化矿井,正在构建“数据驱动型”安全生产新模式,让传统采煤工艺焕发数字新生。
“人们常把煤炭比作‘乌金’,如今数据正在成为智能时代的‘乌金’。”张华向记者介绍道,“矿山不仅产出煤炭,也产出海量的数据,我们通过利用这些数据构建大模型,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。”
下一步,寺河矿将加速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,深化人工智能在安全生产中的实践,让“数字乌金”释放更大价值。
智启新程 解锁矿山发展 “数字密码”
当5G信号穿透岩层,当AI算法读懂大地脉动,一场始于地下的智能化革命,照亮了企业能源转型的宏伟蓝图。
在智能化浪潮中,如何谋取未来?成庄矿在上下求索中,坚定以“智”为基,扎实推进信息基础设施、地质保障、安全管控等九大领域的智能化升级,架起生产“动脉”。采掘设备“一键”启停、设备远程“一键”送电、人员接近识别报警、支架姿态自动监测,矿井以“智”为帆,乘风破浪,过去一年综合单进同比提升7%,综合单产同比提升6.4%。
走进该矿智能化集控中心,65㎡的全彩 LED大屏上,跳动着整个矿山的“生命体征”。遍布井下、地面的1500多个传感器,如同“神经末梢”般实时感知着瓦斯浓度、风压风速、设备振动等数据;800余路摄像头,紧盯着矿山的“一举一动”;这些语音、数据、图像等数据资源,又搭载着毫秒级响应速度的“网络快车”,在矿山“血管”中奔涌。AI算法通过分析各类开采数据,提前预测煤层断层,让采煤从“盲人摸象”变为“透视眼”……以“大数据”互联为基础的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,不仅让生产调度更为科学迅捷,也让该矿逐步告别安全管理传统“纸管”模式,迎来了“智管”新模式。
“现在从值班室电脑就能看到井下生产画面,还能随时与井下语音通话,全面掌握设备、人员状态,我们地面动动手指,井下就能采煤了,以前想都不敢想。今年2月,我们队创下了日割煤6.5刀的矿井下组煤单日产量最高纪录。”该矿综采二队技术员王明亮说。
3月中旬,一场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应用专题培训,如“及时雨”般洒落矿山,令干部职工茅塞顿开。“原来用DeepSeek的理科思维,加上其他AI软件的‘专业特长’,才是‘王炸’组合!”
在大力推进智能化的同时,该矿也积极应对不同厂商设备协议互不兼容、既懂煤矿又通AI的复合型人才断层等难题,竭尽全力将智能化设备“引进来、留得住、用得好”。
对此,该矿不少高技能人才逐步向“程序员”“数据工程师”转变,努力解决“数据孤岛”难题,还自主研发智能化实训平台,开发智能化课程,每年可培训学员70人次。分散于各生产队组、业务部室的智慧大屏一体机,用“沉浸式”课堂、“交互式”培训的新颖形式,成功点燃了职工的学习热情。“现在机器已经能感知、会思考、可进化了,我们职工更要转变思想,跟上形势。”一位刚体验完VR课程的一线职工说道。
下一步,成庄矿将继续深耕AI赋能,在关键领域、重点环节注入智慧因子,用“智慧之钥”打开矿井安全高效、协同管理、绿色发展的“智慧之门”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;
- 下一篇:AI帮助煤炭行业智能化升级.